https://mmbiz.qpic.cn/mmbiz_png/VRGS3I8GBaNGAuR4g9nRKL50K99SbBCHlfiaqQOPnibSBsmEPl3Z8Rib5WTbibDxeZq4qdn4BCHlU1YBFr6ibHBw6PA/640?wx_fmt=png&wxfrom=5&wx_lazy=1&wx_co=1

10月 10 日,7upDAO 海归公会邀请了Folius Ventures创始合伙人Jason进行对话分享,作为StepN幕后的早期领投方,Folius Ventures(中文名「一叶创投」)的代表性投资还包括:Project Galaxy、Scroll 、Cyber Connect 、One Key、Debank等项目。

以下是7upDAO Co-founder 26x14 (@26x14eth )与 Jason (@MapleLeafCap )的部分对话内容:

https://mmbiz.qpic.cn/mmbiz_png/VRGS3I8GBaNGAuR4g9nRKL50K99SbBCHIckeg7gUIRu7SibEyKZCchan2D3KIgiahZs97k7avibYeA1SGfkHOkw1w/640?wx_fmt=png&wxfrom=5&wx_lazy=1&wx_co=1

7upDAO(26x14):先说说为什么Twitter的Nickname叫@MapleLeafCap ?

Jason : 说实话是随便起的,Maple Leaf有一些加拿大的文化和名片在里面,当时在美国读书和工作,美国主流文化中对加拿大的印象也比较好,哈哈哈哈,开个小玩笑;其实是我的中文名字叫金秋,也有相关的含义在里面。

7upDAO(26x14):当初进入Web3的缘由以及创立 Folius Ventures 的故事是怎么样的?

**Jason :**2012年,我从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毕业,之后一直在华尔街工作,辗转于投资银行、家族办公室,一直看一些上市公司的标的。2018年对Crypto产生兴趣,过去一直是在买方机构做自上而下的二级市场研究,形成了一套成体系的方法论,每个项目要做50到100个小时的详尽研究,包括行业梳理、尽职调查、模型建立,最后再作出相应的决策。

其中,对我影响最大的人应该就是我的前老板了,大约四到五年的时间也给了我蜕变的过程,从潜度调研到吹毛求疵的转变。比如我们做一个项目的调研周期是1-2个月,深入细节,包括整个产业链的竞争对手、创始团队过往工作经历的上级下级等等。二级市场股票价格起来可能包含多重的因素,不限于市场共识和现金流的推进等因素,我们要做的就是能够从繁杂的信息中找到三四个核心的驱动力,并且确保这些因素可以被认证,这种深度调研的习惯也深刻影响了我今后的Web3做投资决策的过程。

7upDAO(26x14):上一段经历在底层思考模式上面,包括商业逻辑思维的关联性,与Web3对比有哪些是一脉相通的吗?

Jason : 有几个方面吧。

**第一个方面,我觉得其实代币本身就融合在了三张表当中,**虽然现在项目本身的现金流跟代币的关联是非常松散的,并且和代币价格的关联会弱一些,但是如果项目方突然间会愿意把价值赋予给代币,或者是说未来会有赋能的可能性,它的代币本身的价值其实是会涨的。

当前代币的价值捕获情况和海外一些公司的治理结构是非常类似的,都是属于有现金流但是并不分红,将收益放在锅里烂掉也不发放给股东。所以同样的道理,如果某一天这个大股东突然想通了,他想为股东创造价值,股票可能就会突然间涨的非常厉害。这个思路放到代币上其实也一致的,即在一个合理的资本配置下,项目方突然间愿意为这个币去赋予价值,那么它其实是一个很强的一个潜在催化剂。

**第二点来讲,对于任何传统公司的分析其实还是回到本身商业逻辑的,传统的方法论在Web3依然是适用的,**不同的是Web3市场的代币在种子轮或者a轮就已经可以上市,因此我们需要适应的一个事情是很多时候需要预判,而且是在没有数据的前提下推演这个商业模式是否靠谱、能不能产生强大的现金流。即商业逻辑是雷同的,但是迭代周期会快很多,我们需要适应。

7upDAO(26x14):什么样的契机让您在18年的熊市中进入区块链行业呢?又是什么样的决心让你有这样的勇敢和魄力?

Jason : 13年我当时在德银交易部门就听过Crypto,价格可能大概是几百美刀吧,不过错过了。后来过了两个周期,区块链又重新进入到我的视野里,18年那个时候我觉得不能坐视不理了,这个东西还没死,那肯定是我自己笨、自己没看懂,因此我去真正深入的看很多文章,也了解到价值所在,所以当时就一头扎进去,把很多业余时间也放在区块链上。

对我来说最核心的一波赚钱机会其实是19年20年,尤其是20年DeFi Summer,通过二级市场做到资金充裕的同时也认识了很多行业的小伙伴,但是后来发现那些人都是很多基金公司的GP。同时体系化写作也给我带来了和行业内资源交流的机会,通过和同行们深入交流,后来他们发现原来这哥们是华尔街的,不是一个nobody或者说不是一个骗子,然后他们就会有人开始给我offer,甚至说哥们儿你有没有想过自己跳出来去做一些事情?

**所以当时我真正下定决心成立基金的头两个要素,第一个是我本身的工作和DeFi Summer的这一波浪潮其实是赚到了,**不说退休的钱吧,但是至少是说可以去试错的钱,一般来说进入华尔街的普通职员的薪酬是base在10-20万美金,但是年底的奖金有机会是base的5-10倍,可以这样说,我当时在DeFi Summer这一波赚到的钱比在华尔街干一年的薪酬要多;然后第二部分是真的是有人可以给我资金支持,通过在推特上面写作和交流认识了很多资源、结识了不少GP,能够支撑基金的运作。

其实还有另外一个想法支撑我要去做一个基金。**Web3基础设施完备之后,未来应该是一个商业逻辑和应用驱动的这么一个时代,把下一个一亿人带进这个行业当中。**这个逻辑下,我会认为亚太区的创始人在上一个周期处于劣势的情况会改变,其实在做应用层的时候,亚太整体的素养、事业心和最终落地的能力其实是不比海外要差,所以会有一波相对汹涌的应用层浪潮席卷而来,一来是Web3 基础设施本身已经达到一个相对的成熟度,二来是亚太区的创始人,可以会蜂拥进来,由于种种原因(宏观环境、互联网监管政策等)会驱动很多优秀的Web2工程师支援Web3人才库的建设。

**并且我成立基金时,长线机构的资本是不愿意下注亚太去创始人,**例如a16z等欧美基金会有文化语言上的差异,国内头部基金红杉中国政策上会有一些掣肘,因此恰好针对亚太项目方有一个资本匮乏的机会。